【龙川潮】奚慧敏 | 书的厚度关乎人的高度
古人云: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。”身体和灵魂常在路上,才是丰富卓越的人生场景。余秋雨的《文化苦旅》,带领我们用矫健的步伐穿越历史烟云,走过岁月沧桑,于山的沉稳、水的灵动中,探索人类文明的起源、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和中国文人的人格命运。
古人云: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。”身体和灵魂常在路上,才是丰富卓越的人生场景。余秋雨的《文化苦旅》,带领我们用矫健的步伐穿越历史烟云,走过岁月沧桑,于山的沉稳、水的灵动中,探索人类文明的起源、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和中国文人的人格命运。
这趟环绕蒙东与东北三省的漫漫旅程,在2025年——这个被气象记录标注为史上最炎热的年份里,于我而言,早已超越了一次寻常的地理位移,它是一场灵魂的跋涉,一场名副其实的“文化苦旅”。
余秋雨,生于1946年,中国当代极具影响力的学者、作家与艺术理论家。他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,在戏剧史与文化史研究领域著述颇丰。然而,真正令他走入公众视野并产生深远社会影响的,是他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做出的一次惊人抉择:辞去一切行政职务,毅然投身于一场旷日持
10月20日,四位来自湖北科技学院的咸宁“讲书人”走进湖北楚天音乐广播电台 《声音倾城·我是讲书人》栏目,通过电波FM105.8面向全省听众分享阅读心得,展示学校书香校园建设成果。
《山居笔记》,写于1992年至1994年,初版于1995年。延续《文化苦旅》的风格。为了完成本书写作,余秋雨辞去一切职务,专门从事考察和写作。他在本书自序中说,为了核对海南岛上一处古迹对联中的两个字,在几次致函得不到回答的情况下,不得不再去一次。本书包含十一篇
《文化苦旅》是余秋雨的经典散文集,以“文化大散文”的形式,串联历史、地理与深厚的人文哲思,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之旅。书中,作者踏访敦煌莫高窟、都江堰等人类文明的瑰宝,通过这些古迹来探问我们文化的根基在哪里,文明是否仍在延续。
他在大众心里是知名文学家,但是在原配妻子的心里却是不折不扣的流氓。
“我们作为一个近200年的老字号,可以不当500强,但要活500年。”这份超越商业的文化自觉,让石湾酒厂在机械化量产的时代,依然保持着手工时代的温度与厚度。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,范绍辉选择做时间的朋友,用实践证明真正的文化价值不在于爆红而在于长红,不在于喧嚣而